西安,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坐落于壮丽的秦岭之下。这里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前沿,更是司法保障的实践基地。在2024年12月26日,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赵雷接受了《人民法治》杂志社社长梁相斌的专访,重点介绍了西安法院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和宝贵经验。
秦岭作为天然的生态屏障,对西安的气候调节和水源提供起到了关键作用。赵雷表示,多年来,西安法院在环境资源审判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过去三年中,法院共审理了1346件涉及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案件,其中包括65件刑事案件与69件民事案件,表明了对破坏生态行为的严厉打击。同时,赵雷强调了生态修复与补偿的重要性,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专访中,赵雷提到的“六个一”工程是西安法院在司法保护方面的一项创新举措,这一工程旨在建立起多方协调机制,确保对秦岭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具体举措包括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以加强部门沟通、协同处理机制以实现信息共享、和队伍共建机制以提高执法能力。
梁相斌也向赵雷提问道,在实施过程中是否遇到了挑战,而赵雷透露,协调各部门的时间与议程是一个不小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法院积极沟通,建立了定期会商机制,并加强了队伍的培训与教育。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六个一”工程得以顺利施行,有效推动了生态司法保护工作。
除了“六个一”工程,西安法院还构建了“1128”秦岭生态司法保障体系,其中包括设立协调中心与综合基地,以强化与行政部门的合作。该体系的建立为生态司法的常态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机制支持。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体系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法院的协作,也极大地提升了跨地域环境治理的效率。例如,与甘肃、陕西其他法院共同签署的《渭河流域环境资源审判司法协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区域联合保护工作加速。这一协议不仅促进了司法资源的整合,还增强了信息共享与案件会商,确保了不同区域生态治理的无缝对接。
说到公众参与,赵雷表示,西安法院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例如,在“无讼景区”示范点创建活动中,法官们通过法治宣传栏、文化长廊等形式,使游客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学习到相关的环保法律知识。这一活动不仅增强了公众的法治观念,更有效地预防了景区内的矛盾纠纷。
此外,在秦岭法院审理的一些典型案件中,多种措施展现了司法的威严和公正。赵雷举例提到,某案件中,審理了一个非法狩猎案件并进行了法制宣传,帮助当地人建立保护意识。类似地,蒋某等人因污染环境面临法律惩罚,法院不仅追究了其刑事责任,还要求其承担生态恢复责任。这一系列案件的审理不仅为公共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还彰显了法院在生态保护中的责任与担当。
最后,赵雷非常坚定地表示,西安法院将在未来继续落实生态保护理念,推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守护这片绿水青山。通过司法力量与社会力量的融合,西安有望在秦岭的保护工作中走得更远,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